徐迅雷:一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新闻人

发布者:唐蓓芳发布时间:2022-05-12浏览次数:280


【人物名片徐迅雷,浙江青田人,我校(原丽水师专)中文82级校友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历任《都市快报》新闻部编辑主任、《杭州日报》评论部主任等职;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为新闻系讲授《新闻评论》课)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方周末》2020年评论实战课授课教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入选浙江大学“财新·卓越记者”;入选涵盖中国杂文史的百部《中国杂文》,是当代浙江在地杂文家中唯一入选者;是《杂文选刊》评点的“当代杂文30家”之一,是《读者》原创版首批签约作家;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逾百项,并获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这个世界的魂》一书获浙江省作协2009-201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先后有5部著作入选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作品曾被评为《南方周末》年度十大评论,主笔的“快报快评”、主创之一的“西湖评论”先后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

  

著名歌唱家李光羲(中)所在的中央歌剧舞剧院于1984年莅临浙江丽水演出,徐迅雷(左1)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前往邀请李光羲先生到丽水师专开设一场音乐讲座,这是在丽水街头的合影,2时任校团委书记汪建云。

 

校园:写作初露锋芒

“我是1966年生人,1982年考上丽水学院的前身丽水师范专科学校,读的是中文专业,1985年毕业。当时丽水师专的课程安排和现在可不一样,课程学习都是全排满的,和现在高中相似。社团和各种活动也都很活跃,当年我在学校做社团工作、学生会工作比较多,是当时学生会副主席,创办了文学社并主编《括苍文学》。徐迅雷回忆说。


 徐迅雷(前排左2)与丽水师专诗社的同学留影

 徐迅雷大学时代班级《晨曦》文学社社员在校园的合影。“晨曦沐浴小草肥,括苍新秀看此辈”,照片上这句话不知是谁拟的。《晨曦》是徐迅雷取的名字,并成为这本班级油印刊物的主要编辑者。学校的文学社为“括苍文学社”,系徐迅雷始创,同时主编《括苍文学》(打字油印)多年。

 

学校内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徐迅雷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锻炼。在1984年,他写了一首关于大学生寝室生活的诗《我们五个》,发表在当年的《飞天·大学生诗苑》上,这个著名的诗歌栏目,曾在新诗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影响力。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肯定,自然也有了更大的动力继续写作。

 

选择:“还不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辈子就要废了”

“认真做事,轻松做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三句话贯穿了徐迅雷的整个职业生涯。

他大学毕业后留校在校长办公室工作了6年,再到政协任职又是6年。后来,作为优秀正科级干部31岁被下派到青田县海口镇党委书记下基层锻炼满三年,本可任副县级领导,他却毅然选择了弃政从文,回归自己的新闻理想。

徐迅雷意识到:再不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辈子可能要毁掉了。 

 “我的兴趣和特长是写作,继续从政的话,写作无用武之地,那不是我所希望的。”当时,他看到《钱江晚报》上刊登的广告——《浙江青年报》(后来更名为《青年时报》)向全国招聘编辑,就辞职去了杭州。

表示,“荣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辞职决定并没有许多人看来的那样难下,在他看来“这是顺其自然的”。

徐迅雷在从文路上亦是如此。2002年伊始,他从《青年时报》跳槽到《都市快报》,做了两年的部门主任,他又不慌不忙地辞去了这个职务,专任首席评论员。2015年他到《杭州日报》工作,担任评论部主任不到一年又辞去主任职务,继续做首席评论员,写新闻评论。他觉得一定要“写”,“写”才是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这才有了后来出版的二十多本书。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不懈努力。

 

理想:为苍生说人话,为进步说真话

“为苍生说人话,为进步说真话”,这是徐迅雷从事新闻评论写作和杂文创作的理念。

“愤怒出评论家。在过去的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批评性的、批判性、有杂文味的文章写得比较多;现在更中性化,文化评论和教育评论比较多,因为写作的制度环境有变化。他认为,新闻评论的写作,从选题开始到主题确定,再到观点表达,尽可能去求新,写出人家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内容新闻评论就应为苍生百姓说人话,为社会进步说真话,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谈到这里,徐迅雷举了个例子郭光东先生曾写篇时评《国旗为谁而降》,提出国旗应该也为普通百姓而降;后来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为死难同胞降了半旗,于是,我写了一篇评论《国旗为苍生而降》,当时社会反响强烈。表示,这就是新闻评论的意义,去发现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促使它们被解决,这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坚守:公益境界是人生最高境界

徐迅雷认为人生从业有三个境界:第一层是职业境界第二层是事业境界第三层是公益境界。在初级阶段的职业境界,以工作换取报酬,敬业尽责为重,认真把活干好,这需要职业精神;在第二层面的事业境界,不计较收入,更看重事业上的成就、贡献,该放弃就要放弃,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这需要事业理想;在最高层面第三层公益境界,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这需要人文情怀他认为“如果年过半百还没有去做公益,人生很失败。他的公益理念是“幸运的人去帮助不幸的人”

“从下派去做镇委书记开始,我就开始做公益,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和奖金,去帮助失学的孩子、贫困的老人,一直坚持到现在。”25年过去,他捐赠的现金就超过了40万。每年都通过阳光助学等活动,去资助若干位寒门学子。他介绍说,其中有一位资助对象叫叶景芬——她是当年浙江省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视障大学生,来自龙泉,在她读大学的5年时间里,徐迅雷每年资助6666元;接下来读研3年,继续每年资助。 

不仅在物质上践行着公益事业,徐迅雷还致力于精神文化公益事业,每年会主讲十多公益讲座自己出版的书籍,有大量用于公益赠送义卖的书所得款项也都用于助学。“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花多少钱……徐迅雷笑着说,他平常出行都是骑一辆小电动,觉得很方便,平时三餐也简简单单。 

 

书痴:最是书香能致远

徐迅雷酷爱读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是他一个有关人文阅读的讲座主题。他每年都花3块钱买书,家里藏书众多,几乎无处落脚。为了放书,之前还专门租了一个两室一厅的民居来使用年花了9万租金,最后觉得成本太高,只能忍痛割爱把书捐掉,一部分捐给了社区图书馆,大部分捐给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运了两卡车去,做了一个漂亮的“传媒书吧”。 他笑着说:自己本身个子不高,都是靠书垫高的。”书能滋养人,能增加一个人的见识;他每天基本上花10小时,用作学习思考积累,来支撑夜里2小时写作。

听了他的分享,让人有立刻去读书的冲动。他推荐的第一本是《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是一位1800多年前的帝王哲学家,这本书也是温家宝总理的枕边书。徐迅雷调侃,自己只看过几遍,所以只能是个普通评论员;温总理看了一百多遍,所以他能当总理。第二本推荐的是《塔木德》,是犹太智慧书。第三本《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 何伟,是一名美国记者,徐迅雷评价它是“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书中最好之一。作者用老外看中国的视角,融合了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各种知识,写得生动幽默好看。《寻路中国》第一部分讲了……第三部分写作者一次从北京打飞的到温州,再从温州租车自驾到丽水,写丽水的故事,其中许多是我们熟视无睹的素材,到了海斯勒笔下就变得分外精彩。徐迅雷说很有些汗颜,毕竟自己就是丽水人,却在别人视角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丽水。


回望母校:殷殷期盼 

 


 2021年11月,回母校参与赠书活动


“求真求实”,这是徐迅雷对母校的期盼,这也应落实到每一位在校学子身上,共同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青春万岁”“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是徐迅雷对青年学子的寄语,年轻就要朝气蓬勃。

“趁着年轻就是要奋斗,要拼搏,而不是‘躺平’。”徐迅雷在学生时代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兴趣,在青壮年时代确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把兴趣、特长和职业结合在一起,一辈子努力干好一件事为了写作事业,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作为评论家,他大多数时候是犀利的,却又不失浪漫,这在他的诗集中可窥见一二;而在生活中,将公益事业作为必不可少一部分的他更是温柔的,这样的他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关闭